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各项金融数据喜迎“开门红”,新增社融和贷款均创历史新高,信贷结构改善明显,资金持续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新增信贷创新高
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TMLF等措施相继实施,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近期,监管部门加快了推进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的步伐,银行的资本束缚被“松绑”,也提升了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带动1月份新增信贷增长较快。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争取“开门红”的经营传统。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2018年1月份新增贷款为2.9万亿元,是当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孙国峰表示,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
总体来看,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数据回暖明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1月份信贷结构改善明显,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投放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加快,反映出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上升,经济增长呈现上升态势。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2.58万亿元,占比79.88%,比去年同期提升18.5个百分点,反映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特别是体现实体经济走向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907亿元。中长期贷款自2018年8月份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多增。
1月份,工业中长期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均出现明显增长;体现经济新动能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势良好,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3.9个和14个百分点,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5.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票据融资显著增加5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813亿元;另一方面,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增加378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349亿元。
金融支持民企发展见实效
去年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凸显,金融监管部门和众多金融机构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对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1月份央行公布的数据看,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透露,1月份小微企业贷款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量增、价降、面扩”的发展态势。普惠小微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此外,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提升,也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资金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