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涉及炼铁企业44家、炼钢企业30家,钢铁业共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达4686.1万吨,5家上市公司6条生产线榜上有名。事实上,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来已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认为,金融危机之前,虽然产能略有过剩,但基本能够被市场消化。可是,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2011年间,我国钢铁产量增长了2亿吨,这也为目前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留下了伏笔。刘振江在2014年3月29日(第五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谈道:“钢铁行业遭遇到2000年以来最差的第一季度。”据统计,1月份,我国钢铁行业重点企业亏损额为11.3亿元,亏损面达43%,12crMo合金管创历史新高,2月的亏损额则进一步扩大,超过17亿元,中钢协的钢价指数显示已经下降至95点,这是20年来最低。
钢铁行业似乎陷入了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囚徒困境”。绝对过剩与不足的矛盾“我国既是世界第一的钢铁产能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的钢铁产量大国。但在产能利用率低,12crMo合金管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我国12crMo合金管每年仍需进口超过千万吨的钢材,来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市场需求。"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是我国钢铁业现状的生动写照。”有分析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钢铁低端产品粗钢和螺纹钢产能过剩,精钢和特钢却要从日本和德国进口。数据显示,我国精钢只占世界产量的2.2%,而日本占到70%。
一些钢铁企业放弃了钢铁的主业,不把资金放在产品升级研发方面,而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大而不精的多元化发展导致目前高端产品还要依赖进口。据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74.9%,而2013年却再次下滑至72%,国内产能过剩情况加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国内知名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总监助理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中国钢铁产能已经超过10亿吨,而国内市场需求量只有7亿吨。在2008年以前,由于当时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钢材市场供不应求,而现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唯GDP论,放手扩张产能,而忽视了技术的创新,重复性产品线建设很多,导致现在低端产品产能完全过剩,而高端产品还得依赖进口。”
2014年上半年累计进口钢材723万吨,同比增长6.1%。钢材进口量却日渐增加。在进口的钢材数据中,板材仍旧是进口量最大的品种,占比基本上在85%。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进口板材就占比了全部钢材进口量的83.87%。且在进口板带材中,附加值较高的镀层板、冷轧薄板带、中厚特带钢、合金板和电工钢板的进口量排在前5位。这些进口钢材品种主要用于大型及超大型变压器、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核电等领域。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也不只是绝对过剩,还存在着结构过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较低端的钢铁产品,例如铸铁管、不锈型材、螺纹钢等基本保持在末尾,从产品分类结构上看,低端、粗加工领域产能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产能不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种钢材依然依赖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