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重新审视近10年来形成的一些牺牲质量,过度追求产量、过度降低成本的习惯理念和管理机制,并建立新的管理体制。要按用户的质量性能要求,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和各岗位的操作标准,严格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让用户使用“放心钢材”。
普遍认为钢铁行业的困难主要是矿价高企、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三大因素造成的,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为钢铁行业解困,但是效果甚微,困难依旧。特别是今年初以来,行业运行出现的新特点,让人再次对这些观点产生疑惑,钢铁行业困难的根源在哪里?而钢铁行业并没有因铁矿石大幅度降价而真正走出困境。
去年严重亏损、今年1月~8月份继续亏损的企业有7家,合计产钢8600万吨,按年化量计算为1.3亿吨。数量庞大的亏损产品长期占据市场,对供需关系和钢材价格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加快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消除钢铁行业突出的体制性障碍,建成对社会资产高度负责、高度敏感的长效机制。可以说,完成深化改革之时,才是钢铁行业真正走出困境之日。钢铁行业可能要伴随深化改革的进程而走出困境,这是一项耗时费力的改革任务,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什么钢铁行业陷入亏损而钢材价格仍然不断下降?为什么市场不能调剂供需关系平衡价格?钢铁的一些上游和下游行业都赚钱,唯有钢铁赔钱,为什么价格传递机制失灵?就是在现行体制和机制作用下,一些长期严重亏损的企业和产品(或者叫作边际生产者和边际产品),不惜亏本、资产损失争夺市场份额,直接损坏了正常的供需关系,破坏了价格传递机制,不断打压钢材价格,从而造成了行业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粗钢(折合量)表观消费量约5.6亿吨,同比减少516万吨,下降0.9%。我国钢材消费只是从“高峰期”进入“高台期”,市场没有严重萎缩,而钢铁效益依然恶化。再回顾“4万亿元”投资时期的2009年,当年新增加的钢材消费量多达1.1亿吨,增长25.6%,但钢铁效益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销售利润率也仅为2.4%。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约70%(合资企业90%,国产品牌企业58%),全行业销售利润率很高,为9.32%;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是75%,销售利润率是6.85%……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程度比钢铁行业严重,利润率却大大高于钢铁行业。
从中选取销售价格最高的及其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最低的及其制造成本进行比较:线材不含税平均价格为3073元/吨,销售价格最高与最低相差1185元/吨,生产成本相差260元/吨;高价格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05%,低价格企业为-4.3%。中厚板不含税平均价格为3250元/吨,销售价格最高与最低相差1062元/吨,生产成本相差109元/吨;高价格企业销售利润率为0.76%,低价格企业为-0.2%。热轧卷板不含税平均价格为3023元/吨,销售价格最高与最低相差382元/吨,生产成本相差253元/吨;高价格企业销售利润率为0.76%,低价格企业为-4.34%。线材价格相差1185元/吨,中厚板相差1062元/吨,热轧卷板相差382元/吨。而价格差距的关键在于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与质量的稳定性。由此说明,钢材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价值,是企业利润的最大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