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来自:无锡江天友博
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的局面。“钢铁产能高,不是企业想高,而是市场有需要。过去30年,我国的钢铁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徐匡迪分析说。同时,地方经济增长和财税收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很多地方政府给钢铁企业下生产指标,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也不允许钢铁企业停产。”
从内部因素来看,过去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大多依靠银行贷款,同时企业须保持一定的产量和现金流,才能够支付银行贷款、人工成本和原材料预付款。“银行贷款主要看企业现金收入的多少,企业有现金流可以保证生产的,银行可以借新还旧,客观上造成企业负债越来越多。”他说。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徐匡迪认为:“借鉴国外经验,尤其是日本钢铁工业的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减量重组、优化提升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中国钢铁业而言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法。”
“全球的钢铁行业都面临环保的挑战,环保和节能减排是未来钢铁行业共同的课题,需要以技术、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来完成这一共同的使命。”徐乐江说, “今天市场上不缺钢材,钢铁企业在生产好的钢材的同时,谁对环境的影响小,谁的竞争力就强,谁就能走得长远。”据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波介绍,宝钢在环境经营方面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生产过程低能耗、低排放;二是与下游产业合作,提供绿色产品;三是输出环保技术装备。
钢铁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创新投入不足外,创新效率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介绍,在企业提出的创新建议中,能立项的只是少数,真正能形成技术并最终为市场所接受的,更是少之又少。“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更取决于创新效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说。
“产能过剩与生态文明建设极不吻合,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好抓手,当然这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指出。对于今年的钢产量,他预测说:“第二、三季度,钢铁企业会变得理性,因为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今年的粗钢产量与去年相比应该会略微增长或持平。”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微利时代,表面看是一个盈利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总强调做大做强,但做大一定能够做强吗?投资过大是要赔本的!此外,也不是所有钢铁企业都要去搞精品,精品市场是小市场,投资却很大。这是一个战略判断的问题。”
创新需要瞄准前沿技术领域,对有前景的技术及早介入研究。对此,徐匡迪举例说:“很多精密合金在传统加工制造中,很多材料都被切削掉了。如果运用3D打印技术,利用金属粉末为原料,可以大大降低物料消耗。”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赖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何文波介绍说,科技核心人才不是所长、院长,而是科技领军人物,要充分赋予他们在各种资源调配方面的权力。“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研发人员对企业或行业的未来失去信心,所以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并对核心人才给予充分的收入保障。”
“服务转型不是发展服务型的第三产业”
转型的方向在哪儿?徐乐江认为,钢铁行业要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型。“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设计和用户服务,中间则是生产制造过程。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型,就是要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两端延伸,注重研发设计,注重为用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和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
那么,传统制造业和服务制造业在内涵、商业模式上有什么差异呢?首先,传统制造业更加注重制造的过程,其核心是资源利用最大化;服务制造业则注重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过程,其核心是与客户交流,关怀客户。其次,传统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销售费用、研发费用、人力成本占总支出的比重低;服务制造业则正好相反。另外,不同于服务制造业,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资产要素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人力要素的作用。再次,从利润来源看,传统制造业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差额;在服务制造业利润中,服务占据主要比例。
“钢铁企业必须承认,我们的关注点仍然在产量、质量、能耗、成本等指标上,忽略了对用户满意度的培育。”徐乐江说。“当然,向服务制造业转型,绝对不是说放弃制造业,而是建立在精密制造的基础上。”他特别强调,在目前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整体态势下,要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提高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徐乐江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宝钢生产的模具钢,质量与国外某公司生产的模具钢无异,但价格仅为国外公司的一半。“最大的差距就是在客户服务方面。国外那家公司告诉他的客户如何使用能节省材料,而我们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仅仅是一块东西而已。”他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加快服务转型,徐乐江提出,要处理好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的关系。“钢铁企业的服务转型肯定不是发展服务型的第三产业,这是两个领域的概念。”徐乐江解释说。钢铁行业还要处理好制造与流通之间的关系。“钢铁企业与钢铁贸易商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客户做好服务,但是钢铁行业转型了,贸易商也要转型。”徐乐江特别提出了汽车行业4S店的服务模式,这是未来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应该积极学习探索的模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