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降准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仍在时间表上,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预计春节前后。此外,明年一季度季末可能是再一次宽松时点,那是政府出手稳增长的常规性时点。考虑到中国准备金率为世界最高(美国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平均约为7%,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为0),随着条件成熟,未来降息降准的空间较大。
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稳中求进”,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会议提出明年我国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货币双政策由还是过去两年来的 “积极稳健”相配,但是此时不同于往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但它属于中性政策,不会明显“从紧”,在具体操作上更具灵活性和应变性,对各类工具的使用也强调合理适度。
世界各国先行指数纷纷在2014年一、二季度见顶,欧债危机反复发作,日本天量QE刺激经济,这意味着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处于下行区间;其二,发达国家除美国外由于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没有得到解决,投资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竞争力不足、政府债务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其三,发达国家通货紧缩的预期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的预期产生直接冲突,从而引发双方在货币政策上出现背道而驰的调整;其四,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短期资本流动加剧,大宗商品暴跌趋势有所加速。
近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在2014年都逐步衰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进入尾声;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今年下半年由国外库存回补拉动的出口增速无法延续,因此出口也在下滑。使中国近期流动性进行定向宽松的难度较大。2009—2010年的信贷投放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这样导致了前期信贷投放的速度和规模被项目投资的进度和规模所“绑架”。
从而导致外汇占款比重回升,这将使得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直接面临2004—2007年所面临的困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冲突,导致宽松的货币政策被大量流出的热钱所抵消。大张旗鼓的宣布进入降息通道也许能达成意料之外的效果。因为今年年底与明年年初提高利率作用不一样的。因为,央行此次选择年底降低利率,意味着明年所有信贷资产价格都会按照今年的利率水平进行定价。同时,也加大了明年年初利率继续调整的预期。央行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巧妙,选择在四季度末加急降息,一方面稳定国内市场情绪,一方面意图部分对冲美国QE退出影响。
市场对于非银行同业存款缴纳准备金已有过测算。申银万国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为10 .3万亿元,银行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拆放款项余额为9.87万亿元。按照18%的存准率计算,9.87万亿元的非银同业存款意味着将需要多补缴近1.78万亿元存准金。民生证券也持相同的看法按目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20%存准率测算,非银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银行需多缴近2万亿,相当于约提高存准率1.8个百分点。
央行发了个文件,名称是《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联想到周一期钢强势冲高的走势,似乎市场已经对这一变相降准做出了反应,目前有必要回顾下近期宏观面的一系列调整,分析政策调控的意图和着力点,才能把握新年钢价走势的新变化。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央行11月22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已经过去月余,这是两年以来首次降息,而且超越常规的是这次降息居然在降准之前,凸显了当前货币政策的“非常”特征和导向作用。
存款分母扩大将释放理论最大贷款值5.5万亿左右,但实际贷款投放受制于经济下行和信用收缩。第二,“暂不缴准”为权宜之计,未来存不确定性。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若缴准需要3-4次降准才能完全从总量上对冲掉,且难以从结构上在各银行间进行精准对冲,操作复杂,因此暂不缴准实为权宜之计,意味着未来仍有可能缴准,存在不确定性。同时,考虑到一般性存款需按20%的存准率缴准,且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仅为1.62%,而同业存款暂不缴准,这为银行将一般性存款转换成同业存款以降低负债成本提供了监管套利空间,只要转换成本低于3%,银行就有动力去做转换,从而导致一般性存款的流失和同业存款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