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治理产能过剩,产能的过剩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的经济问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是需要严肃对待的。
产能过剩行业对资金的过度消耗。
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除了传统行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外,也包括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这些过剩产能大多是过去地方政府为扩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而上马的项目,其中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更是在2009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后,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实际,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投资,最终造成的产能过剩。比如,光伏产业被列入振兴计划后,到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却不掌握核心技术,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问题是,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资或鼓励企业投资的上述项目的银行贷款,如今都到了集中偿还期。为了维持运转,也为了保持地方经济增速不减,这些到期贷款都有强烈的借新还旧需求,而银行为防止资金链断裂造成不良率上升,也被迫继续向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中的投资项目投放贷款。
由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其生产处于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状态,同行业之间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不得不展开恶性竞争。因此,银行信贷投放到这些行业后,不仅无法产生货币乘数效应,也不会增强其投资扩张动力,更无法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对经济的拉动力,最终使银行体系充沛的流动性,大量“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中。
产能过剩行业对货币政策而言,类似“黑洞”。它吞噬流动性,却不贡献经济增长率,使得经济不景气时期常用的“宽货币”刺激政策难施拳脚,甚至无能为力。尽管政府已意识到了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的背景下,仅依靠一个指导意见来推进,能收获多大成效,尚需观察。
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就业、税收等压力下,仍期待通过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新一轮产能过剩还在“创造”。比如,目前各地都公布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逾20万亿元。如果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继续增加,供求失衡继续加剧,那么,新增银行贷款与过往银行贷款累积下来的借新还旧压力,最终将会严重制约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错位继续加大。 |